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广袤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和富饶的物产。生存岛的“中 国行”可领略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农耕中国的博大精深。在实际体验中配备电 子显示屏和音频讲解互动系统,以展示当地人文、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多板块不同主 题的内容。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选择板块内容行走在中国地图中接受爱 国教育体验》
生存岛自 1996 年成立至今,始终秉承精致、独特、卓越的经营理念、融和谐、凝
聚、创新的企业文化于员工内心深处,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根植于基层,心系于国家、着眼于未来、回馈于社会。先后接待过: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国资委分校、国家林业部、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钢集团、首创集团、神华集团、承钢集团、首农集团、海淀区上地街道办事处等上百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建活动。培训效果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1、中国行——长征之行
2、中国行——七子之歌行
3、中国行——三大站役之行
4、中国行——英雄人物之行
5、中国行——综合体验行
红色中国行线路介绍:
生存岛党课教室
一、党史回顾
1、如何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2、回顾我党从一大到十九大对党的发展有转折作用的: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十九大。
3、回顾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秋收起义等历史。
4、重温入党誓词。
两弹一星纪念馆介绍(提前预约参观)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当年,在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参加相关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2/3。开拓了原子弹氢弹事业,参与了导弹运载火箭事业,奠定了人造卫星事业,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中国科学院对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旨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彰显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正式名称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怀柔试验基地,旧址在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现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试验基地始建于1958年,由郭永怀任院长的原1001设计院拆分后的推进剂、试车台部组建。1001设计院的另外两个部运载火箭总体、发动机部迁往上海,组建了上海机电设计院。试验基地的任务是探索和开发用于远程火箭的高能液体推进剂和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工作。
出于保密原因,基地当时对外称“北京矿冶学校”。整个基地由S1、S2、S3试验区以及机械加工车间、推进剂仓库、器材仓库、化学楼、生活区等组成。整个基地采用边建设、边进驻的方式。1960年10月,科研人员正式在怀柔开展工作,1963年完成所有设施建设和人员配置。
基地投入使用后,马上承担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任务,并于1964年11月在液氢液氧火箭燃烧室试车台上首次点火成功,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助,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新的原创性工作,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验。随后,集中力量开展541超低空地对空导弹研制工作,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就研制出试验弹用的发动机,并成功进行试验弹发射试验。
该建筑群现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后山半山位置,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总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展陈面积1100平方米,展线长度305米。整个建筑群由三座建筑极其附属设施以及室外装置组成。
纪念馆按主题分为三个展览部分,按照展览内容和需求布展如下。
第一展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
以历史事件为脉络,成果为重点,系统阐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突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贡献。展览和功能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从总体角度阐述中国科学院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参与的具体工作。
第二部分:原子弹氢弹
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原子弹氢弹事业中的具体工作和贡献。
第三部分:导弹运载火箭
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导弹运载火箭事业中的具体工作和贡献。
第四部分:人造卫星
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在人造卫星事业中的具体工作和贡献。
第五部分:怀柔火箭基地复原展
展示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历史和总体风貌。
第二展厅: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
以人物为重点,展出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其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为相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一是展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平贡献,二是展示中国科学院在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相关领导人和管理人员贡献。
第三展厅: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